阎纯德的《二十世纪中国女作家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作为一部以作家主体为研究核心的著作,对“女性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女性文学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它的发展是社会解放和进步的象征:即女性写作是其社会地位普遍提升,话语权利全面恢复的标志。女性文学就是女作家创作的文学。它既包括思想形式也包括艺术和语言形式。所以用女性意识的有无或女性形象塑造与否的标准来界定女性文学,只会把它的圈子缩得小之又小。作为与社会发展、进步共时的女作家,应该是“女性个体”与“社会人”的统一。所以阎纯德独辟蹊径,他要在“女”与“人”的统一基础上建立“女性文学”的定义。他这样做了,而且在“写什么”、“怎么写”、“谁来写”的研究选择中,选择了后者。当然,这种选择也是对女性文学研究的一种挑战,对后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包含了前二者,只是不在其他研究者惯用的“女性意识”的所指方面进行刻意的挖掘。
从这里出发,作者经历了20年的艰辛劳作。日出月落,不分晨昏,作者在宏阔的视野和微观的落笔相结合中观照每一位研究对象,同时又短距离逼近、深入阐释她们真实的生活,努力获取第一手资料———其中包括作者自己经历的每一次感动,在世纪之交完成这一组中国女作家的生动画像。通过对作家人生经历、情感变动和文学创作的全面描摹,勾画女作家“话语权力”获得及行使的过程,阎纯德展现了我国20世纪一批女作家文学创作的光辉成就。
相对于当前我国女性文学研究现状来说,该书作者更侧重微观剖析工作。惟其如此,它又获得了新的突破。这种微观研究,突破文学研究中按“史”(包括横向的流源,思潮)划分的界限。在不追求共性的同时,留有尽量大的余力凸现具有个性的女作家的完整“存在”。只有对个体的认识深入、完整了,那种宏观的研究和概括才会真实且有说服力,否则就会换之偏颇。阎纯德在认可文学史的前提下致力于作家个体性的发掘。在他的视野里,以往可以涵盖在“青春女性的独特抒情”意义下的庐隐、冰心、凌叔华……因为加入了对她们人生体验、创作风格等的全面体察而分别被命名为“五四的产儿”、“爱、永恒的圣火”、“高门巨族的精魂……;而被纳入“左翼”旗帜下的一系列女作家,也因她们个人遭际、人生追求、创作个性的不同的而且有了“生命的自由式(杨刚)”、“文坛的蒲公英(沉樱)”、“英雄人物的画师(白朗)”、“走出宗教寓言之后(曾克)”……个性丰满的“人生概括”。这些概括的名称尽量凸现每一位作家的独异之处,是作者微观研究的意义所在。而这些名称下所涵盖的内容却在证实着作者这种研究花费的心血,体现的功力。作者以每一位研究对象的创作历程为主线,力争在成果中包容进更多有价值的线索和内容——力求对每个作家进行整体性的综合研究。
微观而不微小,独立而不孤立,这是阎作的价值体现。书中涉及的每位女作家就其个体而言又是全面、整体的。作者认为对作家生平及其创作历程的把握和准确表述,是作家研究的起点。对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必须占有丰富的珍贵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家一生创作、理论、文学活动及其社会影响统统纳入历史的轨道,做出综合的考察评析。这种研究,既是物质的、具体的,又是精神的、理论的,这样才能真正把作家同历史与科学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一个存在的文学实体。作者这样理解自己的工作,更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其中——站在世纪末的至高点,俯瞰中国文学史的潮起潮落也许是一目了然,而要搜寻每一朵浪花跳跃的姿态却是该何容易。所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众多的女作家中,作者只能暂且选择25位。
对书中研究的每一位作家,作者都试图在有限的范围内勾画、“充实”她们的一生。生活中的大起大落、细枝末节、时代风云、生活演变,人生选择乃至宗教信仰、读书喜好、作家生活中每一位起作用的人物、每一件有影响的事情,都得到了本书作者清晰的再现。生活环境真实具体,作家本人的个性生动鲜明,这样作家“人生、创作”一体的艺术生命历程也就鲜活、清晰———生活转变促动创作的历程,作品涵盖生活转变的内容,透露出生活、思想的线索。那些曾经哭过、笑过、苦闷过、抗争过……走过童年、少年、成年的女儿、妻子、母亲……漂泊者、教授、女兵、社会活动家……身份的包蕴丰富社会、历史内容的社会意义,丰富着作为女性文学主体的女作家的社会主体内涵。
《二十世纪中国女作家研究》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具备了以上的独特之处。同时由于作者本人的全身心投入,又使这本学术著作带上了颇为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说独特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材料构成了每篇研究文章的骨架,那么作者的情感灌注则使这些作品具有了一般研究作品少有的感染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著作带有一定的传记文学的性质和散文化的笔法。这是该书的另一重要特色。
作者在这部著作的写作过程中获取了厚重的情感,并使之流泻于自己的笔下。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全面获取关于每位作家的材料,作者一方面费尽心血查阅了大量的文史档案,同时又努力接近甚至深入每位研究对象的生活,探究她们过去、现在,生活、创作的真相。在此过程中,有时作者本人也成为作家生活的一部分——在交往、交流中用自己的生活视角“打量”每一位作家,体察她们细微的个性气质的差异,思想细节的轻微变化。在接触、通信中获得一次次感动,并有感于来自“一线”的真情实感,映照自己笔下的每一位丰满、具体的形象。作者走近了作家,读者也因为这曾经“心滤”的语言而走近活生生的作家个体。她们在作者笔下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女作家,而且是谦和的师长,热情的朋友……是真正现实存在的作家实体,生活实体。《黄宗英精神世界的绿荫》等文章,作家不仅是在研究,同时是在体验、回味朋友之间深挚的友情。其中脉脉流淌的不仅是一个研究者对事业的执著,更是一个朋友对朋友的真情实感。